“之前7年里,這4臺
供暖鍋爐
的‘家’,安在了距社區三四公里之外的一塊空地上。_是因為燒煤,煙氣濃,味兒嗆人,才沒把鍋爐房建在社區里。”燒了7年燃煤鍋爐的居民馬玉民說,鍋爐由燃煤改為燃氣,用不了那么多人手了,他光榮退休了。
“這個冬天,看來我要享清閑了。”馬玉民說,“原來的總量10蒸噸的燃煤鍋爐,如今換成了總量達32蒸噸的燃氣鍋爐。一個冬天下來,能減少用煤6000余噸呢。”
已近古稀之年的老馬坦言,其實,
燃氣供暖鍋爐
的升級改造,_他本人來說,不僅享受到社區越來越清新的空氣,還給了他安享晚年的好時光。煤改氣前,4臺燃 煤鍋爐建在社區之外,所供暖氣到村民家之前,需要途經幾公里的管道,不僅熱量打了折扣,還費煤。 今,鍋爐進社區,_,供熱效率提高了很多。
今冬供暖季前,峪口新村社區集中供暖工程完工,2160戶村民統一用上_氣集中供暖。據了解,2008年前,住在平房里的兩千多戶村民,家家戶戶 燒小煤爐取暖。這幾年,村民分批次搬遷上樓,但建在社區以外的供暖鍋爐價格,卻成了村民每年冬季的新“痛點”。“即使燃煤鍋爐房建在社區好幾公里外,可社區 里的空氣中,還是彌散著明顯的煤煙味。”社區負責人喬同祥說,那時燒鍋爐是個苦差事,光鍋爐工_多達12人。
馬玉民是老鍋爐房12名鍋爐工人的領班。老馬帶領記者來到老鍋爐房所在地,廠房外矗著一根幾十米高的大煙囪,通往鍋爐房的路上布滿了黑色煤渣。鍋爐房的墻上還殘留著往年燃煤留下的黑色印記。
“燒鍋爐這活,又臟又累。”老馬說,此前7年里,一到冬天,他都要鉆進黑魆魆的老鍋爐房里,用推車把煤運過來,再送進爐灶。一天下來,他往往灰頭土臉,跟挖煤工似的。
老馬帶領記者又來到社區建在13號樓旁的新燃氣鍋爐房。新鍋爐工是名30來歲的小伙兒,名叫張清磊。他正在操作間里監控著鍋爐自動操作系統。“過去,燃煤供暖,12名鍋爐工輪班;現在,只需倆人便可以操作。”喬同祥一臉輕松地說。
“燃煤鍋爐離小區遠,鍋爐出水溫度得保持在80℃,回水溫度在45℃,才能_居住在高層的村民家室溫達標。” 喬同祥說,新燃氣鍋爐房建在社區內,水溫燒到65℃便可達到同樣的供暖效果,大大提高了供熱效率。